山东中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欢迎您!服务热线:0538-5015968
TEL:0538-5015968 Email:1159194206@qq.com

从土壤到沙丘,中国如何为地球“疗伤”

20 新闻资讯

江苏省扬州大学实验室里,年轻的科研人员们正小心翼翼地培育着一种看似不起眼的生物——蓝藻,他们可能没想到,这项研究即将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开出“中国良方”。

蓝藻固沙,秸秆变宝——在扬州大学的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们从沙漠中顽强生存的蓝藻身上获得灵感,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“全固废基固碳缓释肥”。

这种肥料犹如为流动的沙丘编织了一层坚韧的“皮肤”,让“一盘散沙”变成能够孕育生命的土壤。

而在浙江瑞安,曾经的农业“生态包袱”秸秆,如今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%以上,离田利用率超过30%,真正实现了从“偷着烧”向“绿色财富”的转变。

01 土壤修复:从“定时炸弹”到“安心净土”
土壤,被称为人类的“心头之患”。与“看得见、闻得着”的大气污染、水污染不同,土壤污染像一颗“沉默的定时炸弹”,特别是重金属污染,几乎永久存在于土壤中。

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忠梅指出,土壤一旦被严重污染,危害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通过食物链暴露出来,治理周期长、技术复杂且成本高昂。

面对这一挑战,中国选择了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土壤污染防治策略。

我国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,建立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制度体系,通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估制度、风险管控标准制度等,实现从预防到修复的全链条治理。

在农用地保护方面,中国实行分类管理,按照土壤污染程度和相关标准,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、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三类。

对生产粮食的耕地给予最高级别的保护,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,实行严格保护。

02 荒漠治理:蓝藻结皮,点沙成金
在全球荒漠化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的今天,扬州大学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为“沙进人退”的困境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。

张孟辉博士解释道:“蓝藻在极端干旱和贫瘠的环境中傲然挺立,它本身就是大自然赐予的治沙‘神奇药材’。”

团队利用蓝藻的丝网状结构匍匐于沙粒之间,将松散流动的沙粒紧紧“抓”住,形成具有一定韧性的“生物结皮”。

这层“皮肤”虽然薄,但能有效抵抗风蚀、固定流沙,其形成的微环境还能像海绵一样锁住珍贵的水分。

更令人惊喜的是,团队通过科技攻关,成功将煤渣等工业废弃物“变废为宝”,转化为制备固碳缓释肥的基底材料。

在试验基地里,这项技术的“魔力”已肉眼可见——施用该肥料的沙化田地不仅固定了流沙,还能种植出草莓、多种蔬菜等经济作物,其产量与品质已与普通耕地所产相当。

03 资源循环:秸秆的“逆袭”之路
瑞安市曾经面临农作物秸秆处置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如今,这里的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%以上,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径。

瑞安市以“美丽瑞安”与“健康瑞安”深度融合为目标,持续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,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动绿色农业循环发展的关键抓手。

瑞安市分区规划、以点带面,引进和培育6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,构建区域协同、各有侧重的利用格局。

东部以南滨街道为核心,聚焦秸秆饲料化利用;中部以桐浦、陶山为中心,推进基料化和肥料化应用;西部以湖岭为枢纽,重点发展秸秆肥料化产业。

瑞安市成功推广了三类符合地方实际的秸秆利用技术。

清洁可饲用秸秆经加工成为优质青储饲料,用于奶牛养殖;其余的秸秆与畜禽粪便协同发酵,生产有机肥;与易腐垃圾协同处理制成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。

九益久(温州)循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推行“秸秆—菌菇—菌渣—有机肥”循环模式,年消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1.2万吨,生产鲜草菇2400吨、大球盖菇1000吨,实现年产值6800万元。

04 标准引领:北京发布绿色低碳新标
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,标准制定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。近日,北京发布6项绿色低碳地方标准,涉及碳排放、能源消耗限额、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计量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。

这些标准助力北京市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,推动产业绿色转型。

在碳排放方面,制定的《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碳排放》推动了北京市规划环评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向“生态环境保护+气候变化应对”协同管控升级。

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,《污泥产品矿山土壤重构利用技术规范》有助于推动污泥产品在矿山修复中的规模化应用,降低矿山修复成本。

当前,北京市污泥年产量约为219万吨,且每年持续增长,这一标准的实施将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。

05 全球贡献:中国智慧的绿色输出
中国的环保理念和实践不仅在国内取得成效,也为世界提供了范例。英国《泰晤士报》、法国《费加罗报》、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等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发布长篇专题报道,关注中国在水生态修复、水资源管理和水智慧共享方面的成果与贡献。

长江江豚的回归,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生态治理成效的标志性事件。《泰晤士报》评价称,中国的江豚保护工作堪称“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典范”。

《费加罗报》则在报道中关注到,长江江豚在武汉金口、天兴洲等水域建立稳定栖息地,它们的回归是“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带来生态逆转的明证”。

数据显示,长江干流武汉段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已达100%,鳤鱼重现、候鸟群归,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
同时,当地通过建设绿道、口袋公园、生态廊道缝合城市绿色空间,让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成为市民日常。

中国的治水经验也在通过合作平台广泛输出,为世界各国应对水危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
柬埔寨在派出代表团赴武汉学习江豚保护与水域生态修复经验后,计划于2026年初在桔井省启动一项高科技计划,专门保护湄公河的伊洛瓦底江豚。

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,中国的锁边工程成功入选“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”,与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、人形机器人等尖端科技并列。

而在云南滇池,巴西247媒体集团主持人贝亚特丽斯·贝维拉库在参观“藻水共治”一体化平台后连连称赞,并萌生创作灵感,计划在巴西主持节目时探讨如何借鉴中国经验。

从土壤到沙丘,中国正在为地球生态“疗伤”